香港,雖是一個小小的城市,卻享有「東方之珠」美譽。有人說這裏是購物天堂,有人說這裏是美食之都、東西文化交匯之處。到底香港有什麼獨特誘人的地方?且讓我們逐一探究。
黃淑玲 撰
最時尚地段的傳統食檔
你有你西裝筆挺吃西式大餐,我有我自得其樂在街坊食檔喝凍檸檬水!
中環是金融中心,摩天大樓林立,車水馬龍,到處都是燈光燦爛的購物中心,但街道與街道間仍保留了不少別具特色的傳統食檔。
最多議論聲音的公園
這必定是星期天的維多利亞公園了。每逢週日香港電台都會在此舉行一個名為《城市論壇》的現場直播電視節目,不但邀請來自不同背景的嘉賓就當日的主題發表議論,台下觀眾更可舉手提問或發表意見。每次定必有一班老人家早早到場,且有備而來,不留情面月旦時人時事。
最多蜻蜓出沒的地方
沙羅洞位於香港新界的東北部,遍佈草地、荒廢的稻田、林地及淡水,因而成為蜻蜓理想的聚居地。這裏曾經發現有七十二個品種的蜻蜓,約占全港蜻蜓品種總數的百分之六十七。沙羅洞也是全球首次發現兩種偽蜻科蜻蜓(Macromidia)的地點,更為全球六種稀有蜻蜓,提供了唯一的繁殖生態環境。
最迷人的海岸生態
說到潛水,相信不少人會想到東南亞的美麗小島,其實香港的海下灣也是個極佳的選擇!海下灣位於西貢半島北岸,海域面積約占二百六十公頃。香港的八十八個石珊瑚品種中,這裏就涵蓋六十四個;此外,也可以看到美麗的軟珊瑚、珊瑚魚、棘皮動物(如海膽)和軟體動物(如裸腮)等。漁農自然護理署每逢星期日及公眾假期,都會在海下灣海岸公園提供免費的生態導遊服務,方便大家欣賞這個極具生態價值的景點。
最健康長壽
香港是全球人均壽命最長的城市之一,據香港政府統計處二○○四年的數字顯示,男性平均壽命約為七十八歲,女性則約為八十四歲。
最大的青銅坐佛像
「天壇大佛」位於大嶼山寶蓮寺旁,是全球最大的戶外青銅佛祖坐像。佛像座落於昂平高原海拔五百二十公尺的木魚峰上,身高二十六公尺,重二百二十公噸,內有三層天壇,非常壯觀。大佛下的博物館供奉釋迦牟尼的舍利子,供大眾參觀。意猶未盡的話,還可於寶蓮寺內享用齋菜。
最大的仿唐木構建築
志蓮淨苑位於荷里活廣場附近,是一座極富中國傳統特色的佛教寺院,充分表現出香港是一個中西文化匯聚的地方。志蓮淨苑占地逾三萬平方公尺,一九九二年開始重建,歷時逾十載才完成,建築費用超過港幣七億元。令人讚歎的是,建築設計仿中國古代唐朝風格,一根鐵釘也沒使用,全部以木製榫釘、托架等傳統建築方式來整建。除了多座殿堂,志蓮淨苑內的花園及迴廊亦非常優美,值得細心欣賞。
最多男人逛的街
深水鴨寮街當年因蓋滿鴨寮而得名,但近二十多年來,已成為一個專門銷售無線電、收音機、擴音器等零件和器材的「跳蚤市場」,吸引不少男士前去「尋寶」。
最佳剪裁西服
穿西服一定要選歐美名牌?不少國際級明星與政界名人來到香港,都會專程蒞臨這家位於尖沙咀彌敦道的Sam's Tailor裁縫店量身訂製西服,一般兩天便可取貨,等不及嗎?那麼再快一點:八小時便可以了。
最多鳥聲的地方
一九六○年代,不少人一大清早便帶鳥籠上「茶樓」,一面吃廣東點心,一面交流養鳥心得。一九八○年代,旺角康樂街有多達八十多間專門出售雀鳥的商店,形成了一條「雀仔街」。一九九七年「雀仔街」因市區重建而要清拆,政府於是在旺角園圃街興建了占地約三千平方公尺的「園圃街雀鳥花園」;設有七十個雀鳥店舖,售賣各類雀鳥、飼料及雀籠。
最多棚屋的水鄉
大澳位於大嶼山西面,是一個傳統漁村。除了美得難以言喻的日落景色外,具有二百多年歷史的棚屋,亦是吸引遊人的特色之一。早在二百多年前,當地漁民已開始在大澳河涌兩岸搭建一間間的棚屋,然而二○○○年大火燒毀部分棚屋;現今所見的棚屋,有些是居民後來重新搭建而成。
最長系列的電影
這就是家喻戶曉的《黃飛鴻》。自一九四九至一九九五年,《黃飛鴻》系列電影已拍了一百零三部,並列入金氏(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中最長系列的電影。
最大眾化的飯堂
港式茶餐廳伴隨香港人成長。沒辦法,即使你對那滿是牙籤的紙皮石地板沒興趣,相信也忘不了那美味的菠蘿油(菠蘿包中間夾一片牛油)、西多士和幼滑無比的絲襪奶茶 * 吧!
*茶餐廳以類似絲襪的紗網隔濾去茶渣子,奶茶香濃幼滑,故稱「絲襪奶茶」。
最具「鑊氣」的街頭美食
大牌檔,就是街頭臨時熟食檔,以「鑊氣」(指燃燒的烈度而言)十足而馳名。看師傅在猛烈的爐火下「拋鑊」,瞬間便端出一盤盤熱騰騰的菜。三五知己,喝啤酒,品嘗小菜,實在別具風味。
最多水族用品的街
這必然是位於旺角通菜街北段的「金魚街」。在此不但可見各類觀賞魚和水族用品,近年還新增了各式各樣的寵物店,販售兔類、鼠類,甚至是爬蟲類,如蜥蜴、蛇、蛙、蠍子等。
最復古的歐陸式建築物
美利樓於一八四六年由英軍興建,原本座落於金鐘花園道(即中國銀行大廈現址),是香港少數僅存的古歐陸式建築物之一。
美利樓樓高三層,以磚、花崗石和木材建成;建築風格糅合了東西方特色,既有仿希臘復古式圓柱,又有中式瓦面斜頂。美利樓於一九八三年拆卸,如今在赤柱重建的美利樓,乃以舊建築材料建成,瀰漫懷舊氣息。
最卓越的鐵路系統
在這方便舒適的交通工具中,你可見到最渴睡的上班族。
香港地下鐵路被譽為全球最卓越的鐵路系統之一,服務可靠、優越。現時,地下鐵路每日平均載客量超過二百四十萬人次,當中不乏興致勃勃的觀光旅客,而拖疲憊身軀的上班族和學生可也不少。
最高的大廈
繁華城市,自然少不了高聳入雲的大廈。在全球最高的十五幢摩天大樓中,香港便占了四幢,包括位列第六的國際金融中心二期、第十的中環廣場、第十一的中國銀行大廈,以及第十五的中環中心。
當夜幕低垂,這些設計獨特的商業大廈亮起耀眼燈飾,與維多利亞海港的迷人璀璨夜景互相輝映,形塑了香港獨特的夜景,標誌這個國際大都會的特殊魅力,成就了「東方之珠」的美譽。
最佳國際機場
如何才能成為優越的國際機場?機場人員態度有禮?機場環境舒適?效率卓越?還是往來機場交通方便?香港國際機場在這些方面全部都得到國際旅客的讚許,難怪屢被選為最佳國際機場。
香港國際機場的殊榮包括:在由國際航空運輸協會及國際機場協會聯合舉辦的調查中,獲選為「全球最傑出機場」;二○○一至二○○五年連續五年獲英國獨立航空調查機構 Skytrax 選為「全球最佳機場」,在參加的一百五十個機場中脫穎而出,足見其國際地位。
電腦網絡最方便
據二○○四年的統計顯示,百分之七十一的香港居民家中有個人電腦,同時連接網際網路(又稱互聯網)的,則有近百分之六十五。
(更多香港魅力精采的介紹照片,請參閱2005年9月號讀者文摘中文版第28-39頁)
source: www.rdasia.com
Wednesday, September 21, 2005
Tuesday, September 20, 2005
Book Review
善用資源信息家國致富奧秘
生活中,若善用資源與信息,可誕生社會三分之二的財富,而生產中獲得的僅佔三分之一。
中國經濟力澎湃的當下,不少人對經濟學規律仍一頭霧水。在他們的認知裡,有影響力的是政治、是道德、是哲理,而經濟學知識和原理儘管對社會與個人命運更具千絲萬縷、甚至根本性的聯繫,但人們仍視其為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經濟學家茅于軾及時推出這部《生活中的經濟學》隨筆,以淺顯語言向民眾分析講解生活中的經濟現象、經濟學原理,可謂功莫大焉。
書中說,在任何一個社會裡,只要每個成員能致力於提高各種資源的利用率,自然會很快變得富有﹔這也是致富的「奧秘」。倘若仔細考察每個富足的現代社會也可發現﹕通過信息交換,令原有的資源得到充份利用,社會三分之二的財富因此而誕生﹔真正直接從生產中獲得的,原來僅佔總財富的三分之一。
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最關鍵的是注重質量。上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大量廉價的日本貨湧入中國,但顧客購買後僅使用一兩次,就發現因質量有問題而報廢,發出「啊呀,壞了」的驚呼,日本貨因而揹負「啊呀貨」之惡名。可是,戰後崛起的東瀛在產品質量方面痛改前非,終於令日本貨成為「優質品」的代名詞,每年賺取數萬億美元的利潤,令歐美同業羡慕不已。
不過,美國也做得不差。各國遊客到訪美國,「第一震撼」的觀感,就是超市商品的豐富,而且大都是產地直銷。美國超市的盈利很大程度得益於批發、運輸和倉庫系統的完善。然而,所有運輸公司都十足小家子氣,絕不允許車輛「放空趟」即單程空載,除非萬不得已。可見美國在優化資源配置、物盡其用方面何等費心思。為搭乘早班飛機而清晨上路的遊客,常能目睹美國高速公路上車流不斷的宏大場面,這是最直觀的「物流」。
在美國,汽車通行全國,除車輛牌照和駕駛執照之外,不需其他任何證件。憲法還禁止各州對進出口貨物課稅。因為美國政府深信暢通各地的運輸網,不僅令超市享受便利,也讓各行各業得益無窮。
但在一些不發達國家,汽車、火車和飛機等運輸設備本已不足夠,加上缺少精明的經營與合理的制度,經常「放空趟」,還視為正常。不過,中國大陸的航空公司近年已有所反思,花力氣推銷打折扣的機票,經營者終於明白「放空趟」無異於大把大把燒錢。
書中還提到,同工不同酬的不公平,尤其是富國和窮國之間工資水平的巨大落差,其背後起作用的,正是經濟學規律﹕勞動報酬取決於整體社會的經濟效益。窮國窮就在經濟活動的低效益上,窮在生產潛力得不到充份的發揮上。
再往細處上看,在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歷史年代,安排支出懂得輕重緩急、勤儉持家的人,總比工資寅吃卯糧、消費隨心所欲的人更容易走上富裕之道。
可是,渴望富裕的人們,總是傾心於諸如「國強民富」、「藏富於民」或「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輕言承諾﹔又深信唯領先的科技、完美的設備和龐大的投資才能帶來豐厚盈利與財富﹔對經濟學規律卻不求甚解,甚至連起碼常識也不具備。於是,每當經濟形勢顯得曖昧、成功變得遙遠之際,這些人就怨聲載道,變得灰心絕望。(楊克)■
作者﹕茅于軾
出版﹕暨南大學出版社(廣州市黃埔大道西601號)
頁數﹕351
定價﹕人民幣26元
source: http://www.yzzk.com/
生活中,若善用資源與信息,可誕生社會三分之二的財富,而生產中獲得的僅佔三分之一。
中國經濟力澎湃的當下,不少人對經濟學規律仍一頭霧水。在他們的認知裡,有影響力的是政治、是道德、是哲理,而經濟學知識和原理儘管對社會與個人命運更具千絲萬縷、甚至根本性的聯繫,但人們仍視其為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經濟學家茅于軾及時推出這部《生活中的經濟學》隨筆,以淺顯語言向民眾分析講解生活中的經濟現象、經濟學原理,可謂功莫大焉。
書中說,在任何一個社會裡,只要每個成員能致力於提高各種資源的利用率,自然會很快變得富有﹔這也是致富的「奧秘」。倘若仔細考察每個富足的現代社會也可發現﹕通過信息交換,令原有的資源得到充份利用,社會三分之二的財富因此而誕生﹔真正直接從生產中獲得的,原來僅佔總財富的三分之一。
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最關鍵的是注重質量。上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大量廉價的日本貨湧入中國,但顧客購買後僅使用一兩次,就發現因質量有問題而報廢,發出「啊呀,壞了」的驚呼,日本貨因而揹負「啊呀貨」之惡名。可是,戰後崛起的東瀛在產品質量方面痛改前非,終於令日本貨成為「優質品」的代名詞,每年賺取數萬億美元的利潤,令歐美同業羡慕不已。
不過,美國也做得不差。各國遊客到訪美國,「第一震撼」的觀感,就是超市商品的豐富,而且大都是產地直銷。美國超市的盈利很大程度得益於批發、運輸和倉庫系統的完善。然而,所有運輸公司都十足小家子氣,絕不允許車輛「放空趟」即單程空載,除非萬不得已。可見美國在優化資源配置、物盡其用方面何等費心思。為搭乘早班飛機而清晨上路的遊客,常能目睹美國高速公路上車流不斷的宏大場面,這是最直觀的「物流」。
在美國,汽車通行全國,除車輛牌照和駕駛執照之外,不需其他任何證件。憲法還禁止各州對進出口貨物課稅。因為美國政府深信暢通各地的運輸網,不僅令超市享受便利,也讓各行各業得益無窮。
但在一些不發達國家,汽車、火車和飛機等運輸設備本已不足夠,加上缺少精明的經營與合理的制度,經常「放空趟」,還視為正常。不過,中國大陸的航空公司近年已有所反思,花力氣推銷打折扣的機票,經營者終於明白「放空趟」無異於大把大把燒錢。
書中還提到,同工不同酬的不公平,尤其是富國和窮國之間工資水平的巨大落差,其背後起作用的,正是經濟學規律﹕勞動報酬取決於整體社會的經濟效益。窮國窮就在經濟活動的低效益上,窮在生產潛力得不到充份的發揮上。
再往細處上看,在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歷史年代,安排支出懂得輕重緩急、勤儉持家的人,總比工資寅吃卯糧、消費隨心所欲的人更容易走上富裕之道。
可是,渴望富裕的人們,總是傾心於諸如「國強民富」、「藏富於民」或「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輕言承諾﹔又深信唯領先的科技、完美的設備和龐大的投資才能帶來豐厚盈利與財富﹔對經濟學規律卻不求甚解,甚至連起碼常識也不具備。於是,每當經濟形勢顯得曖昧、成功變得遙遠之際,這些人就怨聲載道,變得灰心絕望。(楊克)■
作者﹕茅于軾
出版﹕暨南大學出版社(廣州市黃埔大道西601號)
頁數﹕351
定價﹕人民幣26元
source: http://www.yzzk.com/
Thursday, September 15, 2005
寻找生命驿站
璁假结束了。璁假期间,大家都在计画远游,离开这城市,到陌生的地方,就像流行曲的歌词说,要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寻找生命的最新驿站。
生命的驿站就从旅行社开始。香港人打听从香港到西藏拉萨的最新途径,怎样“潇洒走一回”,去一些平常不会去的地方,去探索藏传佛教的秘密,去藏族人家喝一杯西藏的独特风情。
我的朋友小周说他向往西藏已久,但自忖肺活量不够,恐怕无法克服高原缺氧的痛苦。他早就听我说过,两年前我们一名记者朋友去拉萨采访,到了才半天,就难以呼吸,最后被紧急送上飞机,急飞成都救治。结果一下飞机,就霍然而愈,好像什麽事情都没发生过。
“你最好先去成都,”我笑著对他说,“慢慢习惯那种感觉,不要一下子就进入缺氧的状态”。小周说他真的爱上了西藏,每天就在家里翻西藏的画册,上有关西藏的网站,研究西藏的历史和人文世界,他最后说,也许他会学陈履安的儿子娶一名西藏女子为妻。
我说这很浪漫,因为你的肺无法适应西藏,但你的心却属於西藏女人。小周却有点哲学的说∶“得不到的钻石是最大的钻石,我永远去不了的地方,会是我最向往的世界。”
重返经典
璁假要看些什麽书?一些年轻人跑来问我,要我推荐一些最新的书。我说新书当然很多,到大小书店去“淘”,因缘际会,总会找到一些与你有缘的书,但在书海中其实有一些经典,永远在默默地等待著你,就像永志不渝的情人,在生命旅程中绝不能擦身而过。
中国章回小说的四大经典,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就是这些最易被忽略的“老情人”,它们值得细看,精读,绝对不是小学、中学时在教科书里选段的读,又或者是看电视连续剧,打电脑游戏时匆匆的邂逅。
读这些小说,要有一种敬虔的心情,精细的欣赏。就像和老情人约会,荡气回肠,永难忘怀。
阅读古典章回小说的意外效应,是掌握中国文字的精髓,看那些用词遣句的风格,尤其这一代华人念太多英文或其他外语,吃洋不化,常常写出不道地的中文。而重返经典的国度,看曹雪芹、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等人怎样驾驭方块字,汲取其精华,就是璁假里的最大收获。
浅水湾之恋
香港的海滩是夏天的救赎。绵延海岸线的美丽沙滩,穿越了阶级的限制,让老百姓可以在软绵绵的白沙上,享受阳光,蓝天和海水的洗礼。
这也是香港最社会主义的洗礼。开著劳斯莱斯、平治、BMW车子的富豪,和坐双层巴士从湾仔过来的打工仔,平排地躺在浅水湾的海滩上。在阳光、蓝天和海水面前,没有谁比谁更平等,当他们的皮肤都晒成了古铜色之后,他们都可以一块享用政府提供的免费淋浴设备,使用同样的更衣室,让夏天在他们的身心留下相同的烙印。
到了晚上,当夜色深沉,月光在白色沙滩上所折射的光影,也照著静悄悄地在海边散步的情侣。他们也许来自上流社会的渣甸山,也可能来自基层劳工聚居的慈云山;但他们都在月色下说一样的“我爱你”,沈迷在一样的浅水湾风情中。
当然浅水湾的旁边都是豪宅,有一般人难以进入的乡村俱乐部和私人会所,但在这块香港最漂亮的海滩上,每一个人都可以重温张爱玲《倾城之恋》的场景,不管他和她是来自渣甸山或慈云山,但只要他们都知道谁是范柳原和白流苏。
星洲广场·作者∶星洲日报/抚摸心跳.邱立本
生命的驿站就从旅行社开始。香港人打听从香港到西藏拉萨的最新途径,怎样“潇洒走一回”,去一些平常不会去的地方,去探索藏传佛教的秘密,去藏族人家喝一杯西藏的独特风情。
我的朋友小周说他向往西藏已久,但自忖肺活量不够,恐怕无法克服高原缺氧的痛苦。他早就听我说过,两年前我们一名记者朋友去拉萨采访,到了才半天,就难以呼吸,最后被紧急送上飞机,急飞成都救治。结果一下飞机,就霍然而愈,好像什麽事情都没发生过。
“你最好先去成都,”我笑著对他说,“慢慢习惯那种感觉,不要一下子就进入缺氧的状态”。小周说他真的爱上了西藏,每天就在家里翻西藏的画册,上有关西藏的网站,研究西藏的历史和人文世界,他最后说,也许他会学陈履安的儿子娶一名西藏女子为妻。
我说这很浪漫,因为你的肺无法适应西藏,但你的心却属於西藏女人。小周却有点哲学的说∶“得不到的钻石是最大的钻石,我永远去不了的地方,会是我最向往的世界。”
重返经典
璁假要看些什麽书?一些年轻人跑来问我,要我推荐一些最新的书。我说新书当然很多,到大小书店去“淘”,因缘际会,总会找到一些与你有缘的书,但在书海中其实有一些经典,永远在默默地等待著你,就像永志不渝的情人,在生命旅程中绝不能擦身而过。
中国章回小说的四大经典,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就是这些最易被忽略的“老情人”,它们值得细看,精读,绝对不是小学、中学时在教科书里选段的读,又或者是看电视连续剧,打电脑游戏时匆匆的邂逅。
读这些小说,要有一种敬虔的心情,精细的欣赏。就像和老情人约会,荡气回肠,永难忘怀。
阅读古典章回小说的意外效应,是掌握中国文字的精髓,看那些用词遣句的风格,尤其这一代华人念太多英文或其他外语,吃洋不化,常常写出不道地的中文。而重返经典的国度,看曹雪芹、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等人怎样驾驭方块字,汲取其精华,就是璁假里的最大收获。
浅水湾之恋
香港的海滩是夏天的救赎。绵延海岸线的美丽沙滩,穿越了阶级的限制,让老百姓可以在软绵绵的白沙上,享受阳光,蓝天和海水的洗礼。
这也是香港最社会主义的洗礼。开著劳斯莱斯、平治、BMW车子的富豪,和坐双层巴士从湾仔过来的打工仔,平排地躺在浅水湾的海滩上。在阳光、蓝天和海水面前,没有谁比谁更平等,当他们的皮肤都晒成了古铜色之后,他们都可以一块享用政府提供的免费淋浴设备,使用同样的更衣室,让夏天在他们的身心留下相同的烙印。
到了晚上,当夜色深沉,月光在白色沙滩上所折射的光影,也照著静悄悄地在海边散步的情侣。他们也许来自上流社会的渣甸山,也可能来自基层劳工聚居的慈云山;但他们都在月色下说一样的“我爱你”,沈迷在一样的浅水湾风情中。
当然浅水湾的旁边都是豪宅,有一般人难以进入的乡村俱乐部和私人会所,但在这块香港最漂亮的海滩上,每一个人都可以重温张爱玲《倾城之恋》的场景,不管他和她是来自渣甸山或慈云山,但只要他们都知道谁是范柳原和白流苏。
星洲广场·作者∶星洲日报/抚摸心跳.邱立本
爱心燃料
名人爱迪生曾经说过:“基督教是一个圣洁、谦卑、绝对不自私、服务、牺牲、和救人心灵的记录。基督教叫人知道爱神爱人就是快乐。”
我们要把握机会与人分享神的爱,一句充满爱心的话,会叫一个心里刚硬的人软化;或遇到挫折而沮丧的人得到安慰。
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
我们要把握机会与人分享神的爱,一句充满爱心的话,会叫一个心里刚硬的人软化;或遇到挫折而沮丧的人得到安慰。
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
拥抱
那是极美妙的拥抱。
当你发现爱著一个人的时候,那怀抱真是温暖而宽广的,他们的爱情在拥抱中变得坚不可摧。他们那般热烈拥抱,拥抱是温暖的全部。
在今日充满骤变的时代里,有一些东西永远不会被遗忘,总有一份不可替代的渴念会使心灵饱满和滋润。
一本书,一部电影,一双深情的眼睛,一个亲昵的笑容,一次温暖的拥抱,都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浇灌。
用体温来诉说爱和鼓励,就像远古时代的人,他们相拥著彼此取暖,表达爱、理解、信任和鼓励。
今日我们每天都在回味,和一个深爱的人拥抱的一瞬,那是世界上最宁静的甜蜜。
当你发现爱著一个人的时候,那怀抱真是温暖而宽广的,他们的爱情在拥抱中变得坚不可摧。他们那般热烈拥抱,拥抱是温暖的全部。
在今日充满骤变的时代里,有一些东西永远不会被遗忘,总有一份不可替代的渴念会使心灵饱满和滋润。
一本书,一部电影,一双深情的眼睛,一个亲昵的笑容,一次温暖的拥抱,都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浇灌。
用体温来诉说爱和鼓励,就像远古时代的人,他们相拥著彼此取暖,表达爱、理解、信任和鼓励。
今日我们每天都在回味,和一个深爱的人拥抱的一瞬,那是世界上最宁静的甜蜜。
I'm back
I'm arrive home, harbour city, i step out from airport express, passing by angel statue, and think about a song:
"in the arms of the angel fly away from here
from this dark cold hotel room
and the endlessness that you fear
you are pulled from the wreckage
of your silent reverie you're
in the arms of the angel
may you find some comfort here
you're in the arms of the angel
may you find some comfort here"
Portrait of Angel at Harbour City:
http://www.sinchew-i.com/photo.phtml?sec=scnewsdb&y=2005&id=200509130200
"in the arms of the angel fly away from here
from this dark cold hotel room
and the endlessness that you fear
you are pulled from the wreckage
of your silent reverie you're
in the arms of the angel
may you find some comfort here
you're in the arms of the angel
may you find some comfort here"
Portrait of Angel at Harbour City:
http://www.sinchew-i.com/photo.phtml?sec=scnewsdb&y=2005&id=200509130200
Sunday, September 11, 2005
THOUGHT ABOUT 911 TRAGEDY
Dear God, I thank to You for still leaving in this world, enjoying the variety beauties in these world, feeling and sharing all the love around me, thank you, may peace and love long lasting forever, Amen.
Cheer up! for NYC!
Cheer up! for NYC!
Saturday, September 03, 2005
不会“闹事”的一代——给大学生
今年5月27日的《纽约客》杂志有这样一篇文章:
我的母亲生在柏林,侥幸逃过犹太人的大屠杀。今年母亲节,我请她去看场电影。这部影片非常卖座,故事好像与非洲的黑人有关。排队买票的行列很长。有一个年轻白人在行列间来往发散传单,劝大家不要买票,因为这部片子是南非制作的。排队的人大概都想的和我一样:“看不看由我自己决定,不用你来告诉我。”所以没人理他。
入场之后,灯黑了电影正要开始,前座的两个年轻女孩突然站起来面对观众,大声地演讲,解释这部影片如何地蔑视南非黑人的惨境,希望大家抵制。观众中嘘声四起,有人不耐烦地大叫:“这里是美国;你要抗议到外面去!”也有生气的声音喊着:“我们付了五块钱电影票,让我们自己决定爱看不看!”偶尔有个微弱的声音说:“听听她们说什么也好!”但是群众的喊声愈来愈大:“出去!出去!出去!”
坐在我身边的母亲显得很难过,她转身对我说:“这两个年轻女孩竟然愿意花十块钱买票进入一个人人喊打的地方来——或许她们真有点道理也说不定。”
在大家的鼓掌声中,戏院的工作人员很粗暴地把那两个女生架走了。灯又黑下来,但是没几分钟,一个年轻人,带着浓厚的英国腔,站起来说:“这是一部充满种族歧视的影片——”愤怒的观众打断了他的话,有人在叫警察,但这个青年毫无惧色,继续大声说:“你们不让我把话说完,我是不会走的!”群众喊着:“滚蛋!滚蛋!”好不客易,来了两个警察,笑容满面地把那家伙给请了出去。
观众情绪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一个廿来岁、一脸胡子的小伙子在后排突然站了起来,说:“不不,我跟他们不是一道的;我跟你们一样买了票纯粹来看戏的。我只是想到,或许对于这样一个影响千万人一生的问题,我们应该有个坚定的道德立场,而不只是追求消遣而已。如果五十年前的人也像刚刚这几个人这样对被迫害的犹太人执着的话,我的祖父也许可以活到今天,不至于死在德国的煤气房里。”然后我就听到一个非常熟悉沙哑的声音突然响起:“他说的一点不错;你可别想叫我闭嘴!”我发觉我六十四岁的老母亲站了起来,面对着整个戏院;她全身在颤抖。
这一则不起眼的小故事可以招引出许多值得争议的问题来。譬如说,这几个为道德感所驱使的年轻人有没有权利阻止别人看这部“种族歧视”的电影?如果我也在戏院里,我会是愤怒的群众之一,叫他们“滚蛋”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权利主宰我的思想——这个电影究竟如何要由我自己看过了再作决定。其次,如果这一撮以“道德感”为理由的小团体能打断我的电影,那么,一个宗教团体、政治党派、商业集团等等,都可以肆意地来强迫推销它的理想,那个人还有什么自由自主可言?
南非的是非善恶也是个棘手的问题。它的种族隔离政策现在是千夫所指,万人唾弃。南非的白人简直是廿世纪的污点。事情的另外一面却是:南非若由黑人自决自主,恐怕歧视与屠杀会比现况更为剧烈——看看乌干达!看看整个非洲大陆!
但是《纽约客》这篇短文令我沉思许久的,却是这几个年轻抗议分子的行为。他们不算少数;哥伦比亚大学在南非有金钱的投资,哥大的学生也曾经热烈地示威过,反对学校当局“善恶不分”的和稀泥作风。而在戏院里“捣乱”的这些年轻人,事实上是一次一次地花五块钱买票——对学生而言,五块钱不是个小数目;进到戏院去让群众嘘骂,然后一次一次地被踢出来。这些人中,当然难免会有少数是为了幼稚的英雄主义或纯粹嬉闹,但大部分的,是为了一个道德立场,择善固执的理想。在一个人决定到戏院去“闹事”之前,他必须先具有三个条件。第一,他关心这个世界;因为关心,所以才会去注意南非黑人的困境。第二,他能作价值判断。对南非种族问题的报导纷纭不一,他得自己决定站在黑白那一边。第三,他有充分的道德勇气,充分到促使他付诸行动的地步。于是,他走到戏院去买票;五块钱,他很可以拿去溜冰或吃掉。
我们的年轻人呢?或者,缩小一点范围,我们的大学生呢?有多少人具备这三个品质? 就我有限的观察,非常、非常的少。以对社会的关心而言,我们的学生在大学的四面围墙里自给自足地活着,不常把头伸出来。几个月前,当十四位省议员集体辞职时,我曾经对几百位学生作过测验,要他们写下议员辞职的原因,结果正如预料,有少数给了支离破碎而模糊的答案,显然是浏览报纸后的残余印象。百分之八十却很率直地回答:“不知道!” 为什么不知道?当然是因为缺乏兴趣,不关心。坊间杂志选出来的大学校园“美女”,被人问到社会问题时,娇滴滴地说:“好可怕哟!”吐吐舌头。这样“可爱”又“纯洁”的大学女生为数不少,而且讨人喜欢。我们的学生不仅只对台湾本身的社会、政治问题印象模糊,对台湾以外的国际情况就更陌生了。伊索匹亚的饥荒、乌干达的政变、南美的游击战、天主教廷对堕胎与离婚的立场、菲律宾的军队暴行等等,都不存在,都没有意义。
没有关心,自然没有做价值判断的需要。根本不知道南非有严重的种族问题。当然就不必去思索谁是谁非,因为无从思索起。没有关心,也就无所谓道德勇气和道德行动。非洲的幼儿可以死光,南美的军队可以强暴妇女,因为事不关己。海山的煤矿可以一崩再崩,桃园的古迹可以拆了又拆,内湖的垃圾山可以侥了再烧,事不关己。大学四年之中,只有两件值得关心的事:一是把朋友交好,以后有结婚的对象,一是把功课读好,将来有满意的出路。对社会的关心,对是非的判断能力,择善固执的勇气,都不在大学的围墙以内。
换句话说,我们的年轻人天真、单纯、听话;他们绝对不会到戏院里去“闹事”。
为什么大学生的关心面那样狭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的环境不鼓励,甚至于试图阻碍,他对书本以外的兴趣。大概很少有父母没说过这句话:“你只要把书读好,其他什么都不要管!”大学以前这样说,为了应付联考。进了大学之后这样说,为了应付留考、托福、高考、研究所人考等。“只要把书读好,其他什么都不要管”这个金玉良言是应现代科举制度而产生的。读书的目的在求技能,用来敲开一层一层考试的门。研读哲学、历史、文学、经济等等,都不是为了增加人生的智慧与了解,而是为了取得谋生的技术。因为这种技术与人生无关,所以可以“什么都不要管”。
可是这个金玉良言实在是经不起考验的。在“其他什么都不要管”的前提下,书,根本就不可能读得好。譬如读经济,一个学生可以用课本里的各种定义与学理来解释“通货膨胀”,可是要他分析为什么公务员的薪水要加百分之八他却目瞪口呆,我们能说他书读好了吗?譬如读文学,他可以熟读欧威尔的《一九八四》,洋洋洒洒地写篇论文讨论制度与个人的关系,但是要他对江南案件提出看法,他却一片空白,我们能说他把书读通了吗?
这个大千世界可以说是各个学科的实验室。学生在黑字白纸之间所学到的理论与例证,都还是抽象模糊的,只有在把知识带到人生的实验室里去观照验证之后,知识才能落实。要我们的学生封闭在大学的围墙里“其他什么都不要管”,等于是把学问与人生割离,也等于要学游泳的人在岸上靠图解学游泳,却不沾水,或学解剖的人在暗室里看幻灯片学解剖,却不动刀子。
我们的学生不会“闹事”,因为“闹事”的人要先有自己的主张——不是报纸社论,不是老师的看法,同学的意见,而是自己的主张。对我们单纯、天真的学生而言,独立作价值判断却是件非常困难的事。为什么? 高三那年,开始上三民主义。有个沉闷的下午,我在课本中看到一句话:“三民主义是最适合中国人的主义。”
就这么一句斩钉截铁的结论。我以为自己漏掉了编者解释引证的部分,把课本前前后后翻过,却找不到任何阐释。十七岁的我坐在书前,感觉到深深的挫折:要达到这样一个结论,课本编者应该一步一步来,先解释中国人是怎么样的一个民族,然后说明其他主义如何的不适用于中国社会,最后才能逻辑地演绎出“三民主义是最适合中国人的主义”这个结论。可是编者显然觉得这些辩证的过程毫无必要。 第二天,在课堂上我请求老师解释“为什么”。
老师很惊讶地望了我一眼,好脾气地一笑,回答:“课本这么写,你背起来就是。联考不会问你为什么。” 在我早期的求知过程中,这个小小的经验是个很大的挫折。基本上,课本编者与授课老师并不认为学生有自己作判断、下结论的能力,所以才会有这种“你别问为什么,记住我的答案就行”的态度。他们因此所剥夺于我的,是我求知的权利与独立判断的能力。
现在的教育方式和过去没有太大的改变,我们的教育者仍旧习惯于供给“结论”,仍旧不习惯供给学生“方法”,让他们自己去找结论。最能够反映这种现象的莫过于作文题目了。多少年来,任何考试中,学生面对的总是什么“学问为济世之本”、“忠勇为爱国之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满招损、谦受益”之类的金玉良言。所谓金玉良言说穿了,也就是死了的人交代下来的“结论”。出这种约定俗成的题目可以塑造学生的思想,使他更紧密地成为传统的一分子,有它教育的意义。但是这种思想传递根本上就不容许独创,不容许学生下自己的结论。如果教育者真正的兴趣不在于学生对传统的妥协与认同,而在于他独立判断的能力,那么同样的题目就应该以疑问的方式出现:“一分耕耘确能导致一分收获吗?”‘你是否同意学问为济世之本?”或者以挑战的方式:“试辩论‘忠勇为爱国之本’一说。”
只有这样不“既定结论”的思想训练才能真正刺激学生睁着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身边纷扰复杂的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理出头绪来。当我们的教育者习惯性地把作好的结论抛下,学生也就懒惰地把结论照章收下;他不需要辛辛苦苦地去思索、摸索。
在我们的环境里,一个能关心、能判断的学生,却也不太可能有任何道德行动。一般教育者对学生行动采取压抑与抵制的态度,目的在求校园的稳定。
有一个专科学生被同学指控偷窃,教官在原告的带领之下也确实在该生书包中找到赃物,但是在没有听过被告辩解之前,就令这名学生退学。几个大胆的同学出来主持正义,要求学校给被告一个自我辩护的机会。
事情结果如何不论,学校当局对这些挺身而出的学生却有个斩钉截铁的态度:“去读你的书,不要多管闲事。谁闹事,谁就记过。”
奇怪,为什么我们的公民伦理课一再地教导学生要见义勇为,要当仁不让,要择善固执,学生一旦实践了这些美丽的道德理想,我们却恐慌地去压制他?学生对学校措施有所不满而投书、开会、抗议的时候,不正是最好的公民教育机会,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去理性地、公平而民主地解决问题,为什么我们反而以记过处分作为镇压的手段?为了表面的安静稳定而扼杀年轻人的正义感,代价是否太高了一点?
敢于表达意见、敢于行动的学生在一次两次的申诫记过之后,当然也学会了保护自己;他发觉,这个社会根本不希望他有道德勇气或正义感。
我们的大学生是不会“闹事”的一群。在考试、舞会、郊游的世界中,没有什么值得“闹事”的题材。在是非善恶都已经由父母师长孔子孟子下了结论的世界中,没有什么难题值得重新省思、费心判断。在明哲保身、少做少错的环境中,更没有什么“闹事”的余地。我们的大学生天真、单纯、安分、听话。
可是,如果“闹事”也可以解释为“以行动来改变现状”的话,我们这不会闹事的一代就值得令人忧虑了。四年一过,他就成为社会中坚——一个不懂得关心社会,不会判别是非,不敢行动的社会中坚!公车应不应涨价?不清楚。路边水管爆破了,不是我的事。公营机构亏了多少纳税人的钱?不知道。核电厂会不会贻害万年?不知道。上司舞弊应不应告发?不知道。台湾往哪里去?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
一个满足现状的民族不可能进步,但是要对现状不满,一个人必须先有所关心,用心观察,观察之后作判断,判断之后付诸行动。关心可以是感性的,只是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的一份爱,但是空有感情无济于事,它必须有冷静的理性的支持——判断与行动需要坚强的理性。
台湾的现状不能令人满意,但是已经有许多人在关心、判断之后开始了行动。最好的例子是消费者基金会的推动者,他们已经“闹”了不少事。台湾需要闹的事情还很多很多。以妇女问题来说,我们现有的妇女组织还停留在献花、慰问、穿漂亮的衣服开慈善晚会与孤儿拥抱的阶段。在同样的社会版里,我们读到七岁的男孩被母亲活活烫死、十岁的女孩被卖到妓女户、十三岁的女儿被养父强暴而怀孕、三十岁的妻子被丈夫打断肋骨——我们天真可爱的校园美女觉得将来没事可关心、可“闹”吗? 又是一个学期的开始,让我们想想从哪里做起吧!
作者:龍應台
原载一九八五年九月三日《中国时报·人间》
source: http://www.booksea.com/xd/gt/zpj/l/longyingtai/yehuo/
我的母亲生在柏林,侥幸逃过犹太人的大屠杀。今年母亲节,我请她去看场电影。这部影片非常卖座,故事好像与非洲的黑人有关。排队买票的行列很长。有一个年轻白人在行列间来往发散传单,劝大家不要买票,因为这部片子是南非制作的。排队的人大概都想的和我一样:“看不看由我自己决定,不用你来告诉我。”所以没人理他。
入场之后,灯黑了电影正要开始,前座的两个年轻女孩突然站起来面对观众,大声地演讲,解释这部影片如何地蔑视南非黑人的惨境,希望大家抵制。观众中嘘声四起,有人不耐烦地大叫:“这里是美国;你要抗议到外面去!”也有生气的声音喊着:“我们付了五块钱电影票,让我们自己决定爱看不看!”偶尔有个微弱的声音说:“听听她们说什么也好!”但是群众的喊声愈来愈大:“出去!出去!出去!”
坐在我身边的母亲显得很难过,她转身对我说:“这两个年轻女孩竟然愿意花十块钱买票进入一个人人喊打的地方来——或许她们真有点道理也说不定。”
在大家的鼓掌声中,戏院的工作人员很粗暴地把那两个女生架走了。灯又黑下来,但是没几分钟,一个年轻人,带着浓厚的英国腔,站起来说:“这是一部充满种族歧视的影片——”愤怒的观众打断了他的话,有人在叫警察,但这个青年毫无惧色,继续大声说:“你们不让我把话说完,我是不会走的!”群众喊着:“滚蛋!滚蛋!”好不客易,来了两个警察,笑容满面地把那家伙给请了出去。
观众情绪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一个廿来岁、一脸胡子的小伙子在后排突然站了起来,说:“不不,我跟他们不是一道的;我跟你们一样买了票纯粹来看戏的。我只是想到,或许对于这样一个影响千万人一生的问题,我们应该有个坚定的道德立场,而不只是追求消遣而已。如果五十年前的人也像刚刚这几个人这样对被迫害的犹太人执着的话,我的祖父也许可以活到今天,不至于死在德国的煤气房里。”然后我就听到一个非常熟悉沙哑的声音突然响起:“他说的一点不错;你可别想叫我闭嘴!”我发觉我六十四岁的老母亲站了起来,面对着整个戏院;她全身在颤抖。
这一则不起眼的小故事可以招引出许多值得争议的问题来。譬如说,这几个为道德感所驱使的年轻人有没有权利阻止别人看这部“种族歧视”的电影?如果我也在戏院里,我会是愤怒的群众之一,叫他们“滚蛋”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权利主宰我的思想——这个电影究竟如何要由我自己看过了再作决定。其次,如果这一撮以“道德感”为理由的小团体能打断我的电影,那么,一个宗教团体、政治党派、商业集团等等,都可以肆意地来强迫推销它的理想,那个人还有什么自由自主可言?
南非的是非善恶也是个棘手的问题。它的种族隔离政策现在是千夫所指,万人唾弃。南非的白人简直是廿世纪的污点。事情的另外一面却是:南非若由黑人自决自主,恐怕歧视与屠杀会比现况更为剧烈——看看乌干达!看看整个非洲大陆!
但是《纽约客》这篇短文令我沉思许久的,却是这几个年轻抗议分子的行为。他们不算少数;哥伦比亚大学在南非有金钱的投资,哥大的学生也曾经热烈地示威过,反对学校当局“善恶不分”的和稀泥作风。而在戏院里“捣乱”的这些年轻人,事实上是一次一次地花五块钱买票——对学生而言,五块钱不是个小数目;进到戏院去让群众嘘骂,然后一次一次地被踢出来。这些人中,当然难免会有少数是为了幼稚的英雄主义或纯粹嬉闹,但大部分的,是为了一个道德立场,择善固执的理想。在一个人决定到戏院去“闹事”之前,他必须先具有三个条件。第一,他关心这个世界;因为关心,所以才会去注意南非黑人的困境。第二,他能作价值判断。对南非种族问题的报导纷纭不一,他得自己决定站在黑白那一边。第三,他有充分的道德勇气,充分到促使他付诸行动的地步。于是,他走到戏院去买票;五块钱,他很可以拿去溜冰或吃掉。
我们的年轻人呢?或者,缩小一点范围,我们的大学生呢?有多少人具备这三个品质? 就我有限的观察,非常、非常的少。以对社会的关心而言,我们的学生在大学的四面围墙里自给自足地活着,不常把头伸出来。几个月前,当十四位省议员集体辞职时,我曾经对几百位学生作过测验,要他们写下议员辞职的原因,结果正如预料,有少数给了支离破碎而模糊的答案,显然是浏览报纸后的残余印象。百分之八十却很率直地回答:“不知道!” 为什么不知道?当然是因为缺乏兴趣,不关心。坊间杂志选出来的大学校园“美女”,被人问到社会问题时,娇滴滴地说:“好可怕哟!”吐吐舌头。这样“可爱”又“纯洁”的大学女生为数不少,而且讨人喜欢。我们的学生不仅只对台湾本身的社会、政治问题印象模糊,对台湾以外的国际情况就更陌生了。伊索匹亚的饥荒、乌干达的政变、南美的游击战、天主教廷对堕胎与离婚的立场、菲律宾的军队暴行等等,都不存在,都没有意义。
没有关心,自然没有做价值判断的需要。根本不知道南非有严重的种族问题。当然就不必去思索谁是谁非,因为无从思索起。没有关心,也就无所谓道德勇气和道德行动。非洲的幼儿可以死光,南美的军队可以强暴妇女,因为事不关己。海山的煤矿可以一崩再崩,桃园的古迹可以拆了又拆,内湖的垃圾山可以侥了再烧,事不关己。大学四年之中,只有两件值得关心的事:一是把朋友交好,以后有结婚的对象,一是把功课读好,将来有满意的出路。对社会的关心,对是非的判断能力,择善固执的勇气,都不在大学的围墙以内。
换句话说,我们的年轻人天真、单纯、听话;他们绝对不会到戏院里去“闹事”。
为什么大学生的关心面那样狭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的环境不鼓励,甚至于试图阻碍,他对书本以外的兴趣。大概很少有父母没说过这句话:“你只要把书读好,其他什么都不要管!”大学以前这样说,为了应付联考。进了大学之后这样说,为了应付留考、托福、高考、研究所人考等。“只要把书读好,其他什么都不要管”这个金玉良言是应现代科举制度而产生的。读书的目的在求技能,用来敲开一层一层考试的门。研读哲学、历史、文学、经济等等,都不是为了增加人生的智慧与了解,而是为了取得谋生的技术。因为这种技术与人生无关,所以可以“什么都不要管”。
可是这个金玉良言实在是经不起考验的。在“其他什么都不要管”的前提下,书,根本就不可能读得好。譬如读经济,一个学生可以用课本里的各种定义与学理来解释“通货膨胀”,可是要他分析为什么公务员的薪水要加百分之八他却目瞪口呆,我们能说他书读好了吗?譬如读文学,他可以熟读欧威尔的《一九八四》,洋洋洒洒地写篇论文讨论制度与个人的关系,但是要他对江南案件提出看法,他却一片空白,我们能说他把书读通了吗?
这个大千世界可以说是各个学科的实验室。学生在黑字白纸之间所学到的理论与例证,都还是抽象模糊的,只有在把知识带到人生的实验室里去观照验证之后,知识才能落实。要我们的学生封闭在大学的围墙里“其他什么都不要管”,等于是把学问与人生割离,也等于要学游泳的人在岸上靠图解学游泳,却不沾水,或学解剖的人在暗室里看幻灯片学解剖,却不动刀子。
我们的学生不会“闹事”,因为“闹事”的人要先有自己的主张——不是报纸社论,不是老师的看法,同学的意见,而是自己的主张。对我们单纯、天真的学生而言,独立作价值判断却是件非常困难的事。为什么? 高三那年,开始上三民主义。有个沉闷的下午,我在课本中看到一句话:“三民主义是最适合中国人的主义。”
就这么一句斩钉截铁的结论。我以为自己漏掉了编者解释引证的部分,把课本前前后后翻过,却找不到任何阐释。十七岁的我坐在书前,感觉到深深的挫折:要达到这样一个结论,课本编者应该一步一步来,先解释中国人是怎么样的一个民族,然后说明其他主义如何的不适用于中国社会,最后才能逻辑地演绎出“三民主义是最适合中国人的主义”这个结论。可是编者显然觉得这些辩证的过程毫无必要。 第二天,在课堂上我请求老师解释“为什么”。
老师很惊讶地望了我一眼,好脾气地一笑,回答:“课本这么写,你背起来就是。联考不会问你为什么。” 在我早期的求知过程中,这个小小的经验是个很大的挫折。基本上,课本编者与授课老师并不认为学生有自己作判断、下结论的能力,所以才会有这种“你别问为什么,记住我的答案就行”的态度。他们因此所剥夺于我的,是我求知的权利与独立判断的能力。
现在的教育方式和过去没有太大的改变,我们的教育者仍旧习惯于供给“结论”,仍旧不习惯供给学生“方法”,让他们自己去找结论。最能够反映这种现象的莫过于作文题目了。多少年来,任何考试中,学生面对的总是什么“学问为济世之本”、“忠勇为爱国之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满招损、谦受益”之类的金玉良言。所谓金玉良言说穿了,也就是死了的人交代下来的“结论”。出这种约定俗成的题目可以塑造学生的思想,使他更紧密地成为传统的一分子,有它教育的意义。但是这种思想传递根本上就不容许独创,不容许学生下自己的结论。如果教育者真正的兴趣不在于学生对传统的妥协与认同,而在于他独立判断的能力,那么同样的题目就应该以疑问的方式出现:“一分耕耘确能导致一分收获吗?”‘你是否同意学问为济世之本?”或者以挑战的方式:“试辩论‘忠勇为爱国之本’一说。”
只有这样不“既定结论”的思想训练才能真正刺激学生睁着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身边纷扰复杂的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理出头绪来。当我们的教育者习惯性地把作好的结论抛下,学生也就懒惰地把结论照章收下;他不需要辛辛苦苦地去思索、摸索。
在我们的环境里,一个能关心、能判断的学生,却也不太可能有任何道德行动。一般教育者对学生行动采取压抑与抵制的态度,目的在求校园的稳定。
有一个专科学生被同学指控偷窃,教官在原告的带领之下也确实在该生书包中找到赃物,但是在没有听过被告辩解之前,就令这名学生退学。几个大胆的同学出来主持正义,要求学校给被告一个自我辩护的机会。
事情结果如何不论,学校当局对这些挺身而出的学生却有个斩钉截铁的态度:“去读你的书,不要多管闲事。谁闹事,谁就记过。”
奇怪,为什么我们的公民伦理课一再地教导学生要见义勇为,要当仁不让,要择善固执,学生一旦实践了这些美丽的道德理想,我们却恐慌地去压制他?学生对学校措施有所不满而投书、开会、抗议的时候,不正是最好的公民教育机会,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去理性地、公平而民主地解决问题,为什么我们反而以记过处分作为镇压的手段?为了表面的安静稳定而扼杀年轻人的正义感,代价是否太高了一点?
敢于表达意见、敢于行动的学生在一次两次的申诫记过之后,当然也学会了保护自己;他发觉,这个社会根本不希望他有道德勇气或正义感。
我们的大学生是不会“闹事”的一群。在考试、舞会、郊游的世界中,没有什么值得“闹事”的题材。在是非善恶都已经由父母师长孔子孟子下了结论的世界中,没有什么难题值得重新省思、费心判断。在明哲保身、少做少错的环境中,更没有什么“闹事”的余地。我们的大学生天真、单纯、安分、听话。
可是,如果“闹事”也可以解释为“以行动来改变现状”的话,我们这不会闹事的一代就值得令人忧虑了。四年一过,他就成为社会中坚——一个不懂得关心社会,不会判别是非,不敢行动的社会中坚!公车应不应涨价?不清楚。路边水管爆破了,不是我的事。公营机构亏了多少纳税人的钱?不知道。核电厂会不会贻害万年?不知道。上司舞弊应不应告发?不知道。台湾往哪里去?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
一个满足现状的民族不可能进步,但是要对现状不满,一个人必须先有所关心,用心观察,观察之后作判断,判断之后付诸行动。关心可以是感性的,只是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的一份爱,但是空有感情无济于事,它必须有冷静的理性的支持——判断与行动需要坚强的理性。
台湾的现状不能令人满意,但是已经有许多人在关心、判断之后开始了行动。最好的例子是消费者基金会的推动者,他们已经“闹”了不少事。台湾需要闹的事情还很多很多。以妇女问题来说,我们现有的妇女组织还停留在献花、慰问、穿漂亮的衣服开慈善晚会与孤儿拥抱的阶段。在同样的社会版里,我们读到七岁的男孩被母亲活活烫死、十岁的女孩被卖到妓女户、十三岁的女儿被养父强暴而怀孕、三十岁的妻子被丈夫打断肋骨——我们天真可爱的校园美女觉得将来没事可关心、可“闹”吗? 又是一个学期的开始,让我们想想从哪里做起吧!
作者:龍應台
原载一九八五年九月三日《中国时报·人间》
source: http://www.booksea.com/xd/gt/zpj/l/longyingtai/yehuo/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