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以前不知的是,許地山如何把陳寅恪帶進了港大的歷史。

1925年陳寅恪回國,成為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的“四大導師”之一,與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共事。1940年,陳寅恪為了應英國牛津大學之聘,離開昆明赴香港,準備轉英國,但是歐戰情勢加劇,他因此“卡”在香港。這個時候,許地山就成了留住人才的中間人。
不食日糧、不收日圓
陳寅恪留下,成為港大教授。香港在1941年底淪陷,陳寅恪在飢餓困頓的情況下閉門治學。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就在這段艱苦時期內完成,序末署的是「辛巳元旦陳寅恪書於九龍英皇太子道三百六十九號寓廬」。一代大家的學術巨作,在風雨飄搖的斗室中思索,在港大的校園裡寫成。
梁啟超在推薦陳寅恪為清華大學研究院導師時曾經說:“我也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比不上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毛澤東訪問蘇聯,史達林曾問起陳寅恪的狀況,表示關心;史達林的《中國革命問題》中引用了陳寅恪。日本人佔領香港以後,據說曾經對陳寅恪做過兩件事:一是送麵粉給他。當時生活物質極端困窘,“大概有日本學者寫信給軍部,要他們不可麻煩陳教授,軍部行文香港司令,司令派憲兵隊照顧陳家,送去好多袋麵粉,但憲兵往屋裡搬,陳先生陳師母往外拖,就是不吃敵人的麵粉”。第二是據說“香港日人以日金四十萬圓付寅恪辦東方文化學院,寅恪力拒之,獲免。”
今天1萬4千個港大學生中,有多少人聽說過陳寅恪,或者讀過他的著作?
星洲日報‧新策劃 文:龍應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