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31, 2005

英語說不好,so what?

美國華裔第二代移民,十之八九不諳中文。聽得懂能說幾句“母”語,已是大幸,至於能寫能讀,幾近椽木求魚。美國許多華裔父母對子女教育管教之嚴,幾達威嚇利誘之境,令老外咋舌。不過這只限於學校教育,至於母語教育,因為英語至上白人至高心理作祟,華裔家長多是任由孩子“自然發展”。

美國華裔推崇英語看輕母語,有人以為是國情使然,在英語國家,難免如此。但我認為這觀點忽略文化的深層價值觀,追根究底,其實是一種殖民心理。蓋這種英語至上的心理,不限生長於英語國家的華裔,甚至連中國亦如此。中國大學生中文普遍滑落不算新聞,但情況原來更糟,最近上海復旦大學舉行漢語大賽,中國隊竟輸給外國隊,引起學界嘩然。評論者認為,當英語地位在中國被抬高至無以復加的程度,上大學、讀研究所、評定稱職、錄用人才等,大事小事考英語,學生自然將精力投入外語,母語怎麼可能不拙劣?

這種過份推崇英語的心理,在中國大陸如此,我國大馬何嘗不是也差不多?說它過份,因為崇拜之情已非理性。且讓我舉例一二,便不難明白。比如說大馬華裔年輕人的一些活動,大家明明都會說華語,但偏偏就愛以英語交談,不過最大的問題不在於用英語交談,而是使用英語的心理。有讀者讀我文章,電郵我自我簡介時,自謙中文不好,因為“中學受英文教育”。這年頭大馬除國際學校,中學哪來英文教育,後來追問,果不其然,明明是國中生,何必說是受“英語教育”。更甚的是,不少不諳華語的華裔,一點都不為自己聽不懂不會說母語感羞恥,反而看不起那些英語說不好的華人,以為英語說不好的人很kampung。身為大馬華裔,馬來文不行,華文不好,英文不太通,三者之中,如果真要不好意思,到底應為哪一語文欠佳而多感一點虧欠?我發現,國內有些華裔年輕人說自己不懂華語或華語不好時,不但沒有一絲羞愧與難堪,反而還有點自豪飄飄然,以為如此能間接“證明”自己英語行;那種表情,實在病態。

英語至上的心理,在華人世界不算新鮮。由於第三世界國在國際權力級、資源分配、政治地位系統處於低級、隸屬或邊緣的群體,對“中心”有一種過份崇拜的心理,以為那就是“標準”,輕視自己文化與母語,以為是落後象徵。這正是殖民帝國一直以來想方設法建構的心理,以利統治。如今明目張膽的殖民主義不見了,但許多第三世界的老百姓卻未擺脫西方殖民國家在文化意識和知識形式的殖民狀態。後殖民主義就是要批判這種沒有帝國之名的帝國主義。

若要突破這種病態的殖民心理,我們必須開展極具挑釁性的文化。美國人對名字的書寫是姓氏在後,名字在前;我在大學教書時,就堅持我的英文名字就如中文名般,姓在前名在後。這已成了我教授社會學第一堂課的開場白,我讓我的同事與學生知道這是我的文化,世界不都是如美國“想像”般的,或以西方為絕對唯一的標準。這是樁小事,但對我而言,這是一種對內化殖民意識的自我根除,是一種後殖民文化抵抗之政治與意識活動,向西方人表示“我也可以教育你”。這不是一種敵對位置的倒轉,而是一種新的權力關係之交融,意味對一個知識領域掌握復原和重新賦予活力的權威,強調一種關係的平等,倡明“我們可以彼此學習”。

對於英語說得好的人,我們可以羡慕,但不必自卑。


星洲廣場‧作者:星洲日報/自由女神下.歐陽文風.31/07/2005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