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說﹕「第一年,我確實是不作聲,因為要學習嘛,我對香港太陌生了,於是我讀了很多關於香港的書,了解香港的歷史,同時廣泛接觸香港人,我在認識香港。一年後,我對香港比較了解了,覺得對有些議題必須趕快說,比如西九龍文娛區的規劃、中區警署老房子要拆,不說就來不及了,有一種緊迫性。在與香港人的接觸中,我感受到很多人的誠懇、大度和慷慨,我不覺得自己講實話會得罪所有的香港人。很多香港人其實是歡迎一個外來人對香港的評說的,更關鍵的是,我喜歡香港,對香港保持它的美好也覺得自己有一份責任。他們是歡迎一個外來人對香港的評說的,因此,第二年,我就比較多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龍應台在香港的各種形式的公共空間「煽風點火」。她在香港大學設計了一個論壇,取名「思索香港」。她說,為什麼香港需要「思索」,需要「重新思索」﹖因為在經過了一百五十年的英國殖民之後,香港需要重新考慮自己的文化定位,因為在九七年回歸後,香港需要重新理解自己的感情認同﹔因為在中國經濟「崛起」的大趨勢裡,香港要尋找自己地位的獨特之處,加以發揮﹔因為在全球化的衝擊中,城市的主體性被突出而國家的界線變得模糊,香港需要思索如何運用自己的城市優勢。
由龍應台主持「思索香港」系列論壇已經舉辦了六講。她演講「香港,你往哪裡去﹖」以「旁觀者清」的角度,坦誠提出她對香港文化與政府的批評。她邀請廣州、台北和香港三地的作家和副刊主編,討論「華文報紙的文化承擔」,就三個華人城市不同的歷史發展和經濟、文化條件,交錯視野。她請來北京、台北、東京三地專家演講「我們的城市怎麼了」。請台灣企業家嚴長壽講「品牌、品味、品質,城市的魅力來自哪裡」。每一講都來了許多市民、學者和政府官員,反響熱烈。對此,龍應台說﹕「香港還是有很多人在乎的。」
以知識介入香港建設
龍應台在香港已經放了好幾把火。在香港期間,龍應台接連發表了《為什麼燈泡不亮——我看香港的國際化》、《期待人文港大——對港大畢業生議會的演講》、《我不在乎馬英九來不來香港》。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助理主任、香港文化人馬家輝說,龍應台以很「實在」的態度來對待香港,她不會只在抽象理念或宏觀回顧上打轉,而幾乎每篇文章、每次演講都針對香港某組獨特而重要的公共議題提出批判或建言﹕談涉及巨額預算的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發展方向,談六四燭光晚會的紀念熱情,談古蹟保護與主流價值,談國際化的危機與陷阱,談英語水平的低落與前景,談香港僑生的特色和位置等等,龍應台敏銳地關注到香港人的許多關注,卻沒忽略香港人的許多疏略。
香港是個國際都市,商人來商人往,學者來學者往,但幾乎每位外來學者都只是客客氣氣地說些『香港不是文化沙漠,香港人很有文明法治』之類敷衍套話﹔相反,龍應台在港兩年,功德之一可能是向香港人示範了外來學者可以、應該、如何以『知識批判』介入本土社會,從而對這個暫居的城市提供了若干的貢獻。
龍應台無疑是華人圈少有的公共知識分子,是具有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的知識者,是進言社會並參與公共事務的行動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義擔當的理想者。「知識分子」應該是對權力說真話的人,要敢於以獨立、批判的立場對社會發言。公共知識分子代表人民的最高良心、最高正義。不論在任何時空之中,這種對良心與正義的要求,都不會有所改變。近日,龍應台返台北展開「文化創業」,成立以她為名的文化基金會,未來將舉辦國際論壇,開拓年輕人視野。她率先發起「尋找文化蒲公英」運動,徵求一千文化贊助者每人出資台幣一萬元(約三百一十四美元),作基金會籌辦論壇的「青年播種基金」。新文化運動的「野火」在華文世界繼續燃燒。■
Friday, August 19, 2005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