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29, 2005

学生七问

问:什麽是纯文学?纯文学是一种唯美文学吗?

答∶要求一个东西纯,这纯度得有所定义,在特定的意涵下,才能定义何谓纯文学。如果有人的血统是混血儿,你要求他纯,他充其量只能是纯的混血儿。论到纯文学,需让文学安放在应有的根本、角色,和位置,这东西不是平面或固定的,而是具有发展性的事物。

按照艺术哲学家苏珊兰格的美学角度,文学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凡有机体都会成长、都会改变。我相信纯文学需要参照现代文学一起谈。我对现代文学的定义是阶段性的定义──所谓现代文学就是每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代有一代的文学,我们的时代,有我们时代的文学,现代文学就是活在现代的人的文学。

纯文学可以延伸出很多讨论空间。我们现在已进入很典型的资本主义时代,或者,消费的年代。如果文学的纯度被影响的话,可能的元素除了政治,就是商业机制。譬如出书是为了可以卖,那已变成很典型的资本主义结构的机制,文学也不能幸免。当文学变成商品,它需要市场,就得顺著顾客导向。在这个意义上,文学可能就不纯,因为文学的动机不纯了。

如果回到五四阶段,周作人先生喊出的“人的文学”口号,所谓文学就是很真实、很诚恳地面对人的情感、人的生活经验书写的文字记录。当然,文学作品是透过完备的艺术形式构成,不是凡文字就是文学作品。(换句话说,王菲在《2046》里哭就是艺术表演,在狗仔队追访时哭就不算艺术。)那不纯的文学呢?我们暂时把大众文学放在里边。大众文学之为文学大众,原因大多人的品味。在商业社会的基调里,大多数人的选择,不见得都对焦文学本来的位置。这样,文学的主体性就被商业机制消掉了,文学变成客体,主体被消费的形式取代。

唯美文学是纯文学其中一种。唯美文学的典型人物是爱尔兰的王尔德,为艺术而艺术;中国文学传统里的徐志摩也可归类为唯美文学一派代表人物。唯美文学就是“把人生文学化,把文学人生化”。我们看到的徐志摩确实是“人如其文,文如其人”的一个文学家、艺术家。

二问:马华文学作品是否一定要有关于马来西亚的风土人情才算马华文学呢?还是只要是一个马来西亚的华人,不管他的作品里有没有所谓的本土性,都算是马华文学?如果一个留台马来西亚作家的作品受了台湾文学很大的影响,导致他们的作品和台湾文学没有差异,就因为他们是马来西亚人,所以他们的作品也应该归类为马华文学?

答∶我宁可马华文学是还在发展的一种开放事物。基本上,我们可以认同,马华文学绝大部分作品是马来西亚华人所写的文学作品,在文化意义上,这些作品都是以马来西亚人的身份所发出的情感符号。

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接触到的留台马来西亚作家的作品,都有马来西亚的风土人情。将来地球会不会出现一个马华文学作者,他的文学作品完全没有马来西亚风土人情,或用许文荣老师的说法,“本土性的含量”,到时我们再解答这个问题。

三问:什麽是大中国核心思想下的海外华人文学?又,什麽是马华文学“残缺的中国性”?

答∶这可以归类马华文学的中国性议题。这课题可以跟所谓断奶论一起谈。我们受“中国性”的部份滋养,是不是到一个阶段必须断奶,开始跟“中国性”说再见,然后,“再生”属于马来西亚华人本身──自生自足的──主体性的文学?马来西亚土地上的文学没有办法摆脱的命运是,我们必然是“再生”的,等于说,我们还在使用这种文字,但我们试图在文学内容上,建立和典型的中国文学有别的文学体系。

从文化中国的角度来看,马来西亚处在边陲位置,目前中心是海峡两岸,他们那边还在讨论、还在较量,所以跟我们没有直接关系。如果要在马华文学里提出“残缺的中国性”这种说法,我们或必面对一个事实──我们的祖先确实从中国来到马来西亚,我们的文化身份有其断裂性。举个例子,如果到中国,你会发现,在中国土地上,我们的身份是外国人。也就是说,如果你还强调中国性,它一定是残缺的、断裂的。

四问:如何定马来西亚的国家文学?再创作的翻译文学还是马华文学吗?

答∶马来西亚国家文学目前的定义是马来文的文学作品,这是我们国家文学架构过程里,很值得思考的面向。我们现在面对的国家文学,一个建构中的文学体系,里面出现一种两难。这种两难如何跨越?就看我们不同种族新生代之间如何互动,看产生的结果可不可能调整结构,进一步发展这个空间。如果马来西亚国家文学只是马来文书写的文学,马来西亚人人永面对一个困难,就是如何分享非马来文书写的马来西亚文学。可能的方法是通过翻译,把华文书写的作品翻译成马来文。

你可以说这是马华文学的异族兄弟姐妹。翻译的过程是增加和减少的过程。没有作品可以从一种文字跨到另一种文字,而又完整再现。它只能是以不同的文字再创作一回。当国家文学还不能以非马来文书写的时候,恐怕这就是国家文学的马华文学过渡期的居所。

五问:如何分别无国界纯文学与三位一体马华文学?

答∶文学作品本身,它不须考虑写的是无国界纯文学或所谓三位一体马华文学,它只需要很真实、很诚恳地按照生活经验、情感状况,去书写感知的一切就好。至于界定文学是纯文学或三位一体马华文学,是评论家的事。在评论界,所谓无国界纯文学、三位一体马华文学、在台湾的马华文学、或在中国的马华文学、或者是本土性文学,这种种说法都可以和所谓三位一体马华文学并存。我们需要多种声音,这是“众生喧哗”的时代,不只文学作品需要多元的声音、不同的自由度,在学者评论的学术界,也需要更多的声音。不同的声音才能让马华文学的发展更有生命力、更加蓬勃,也将激发更多可能。

六问∶现代性是不是等于批判传统?

答∶现代性不等于批判传统,但现代性一定包括批判传统的成份。我们需要知道过去才能展望未来。

七问∶马华文学如果要更上一层楼,是否要脱离本土性、现代性、及中国性?甚至脱离文字本身?

答∶马华文学要更上一层楼,需要超越本土性、现代性、中国性的框架,这是视野命题。我们都知道,马华文学既为华文的文学作品,它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甚至其他地方的海外华人作品都有关系。马华文学从中国文学脱胎而出,发展自己的生命,也就是变成新的生命体。同时,就如我们面对马来文学或印度文学,在马来西亚,国家文学包括组成国民总体的土著的文学、马来人的文学、印度人的文学,以及华人的文学,这四分法又可以统合在国家文学命题之下。当然,我们现在还未比较成熟地对国家文学达到共识的阶段。

马华文化对马华文学的定义正在讨论的阶段,马华文学确实是处於不明确阶段。但也不要因为不明确而感得混乱、不安全或忐忑。因为,不明确也显示发展的可能性,一种可以再去努力的方向、和自由。所以,这基本上是好事。

马华文学需具备可以超越本土性、现代性及中国性的视野,但它又不必脱离本土性、现代性及中国性,这是微妙而美好的共生关系。在这意义上,我们从评论的一个角度来看,马华文学要更上层楼,也最终要把它按放世界文学的视角期待。那当然就和宇宙有关系。我们知道,追求知识到最后,是去追问宇宙万物的事。如果文学是人的文学,这个人的知识成长到某个阶段,一定会继续追问宇宙万物的奥秘。


星洲广场·作者∶星洲日报/新新时代、纪录.范其煌、萧雯韵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