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太陽報》執行主編Kirk LaPointe來台灣訪問時,曾經提到現在世界共同的慨歎是:「太多的媒體,太少的記者」(Too much media, too few journalists.)。
「媒體」與「記者」居然構成一種消長關係,實在是非常諷刺與弔詭的思考。媒體的成長帶來了追求生意與利潤的媒體王國,卻也暗喻著新聞的消失及記者地位的淪落。原本以專業為信守的記者,如今紛紛屈服於組織的宰制,封閉了內心自我的呼喚。
以前,曾被稱為「報人」的媒體經營者,現在陸續變成「商人」。這些新一代的媒體新貴把更多時間花在「生意」、而非「新聞」上,於是經營者的人脈與金脈關係,壓垮了新聞專業的考量,記者不再是無所畏懼,也拋不開如影隨形的利益糾葛,新聞室的考量變得愈來愈複雜。
媒體愈來愈多,記者卻愈來愈溫順,大眾資訊也就愈來愈平凡。叫做「記者」的工作者漸漸忘了自己是為何而寫、為何從事這個行業,在發行量與收視率的壓力下,大家常感覺到媒體只是一心想引誘民眾閱讀或收看,電視台新聞從業者的責任不是傳播新聞,而是衝高收視率。報紙、雜誌也學習電視影像化,文字逐漸變成附屬,編輯行銷理念已大於新聞編輯概念,這種趨勢強烈到可以抹煞新聞本質。
當愈來愈多強調深度、廣度的質感新聞被犧牲時,記者的角色也面臨改變。以前記者主要的任務就是報導真相,也是民眾了解天下事很重要的鑰匙,但是當今沉溺於營利的媒體卻已經改變了記者角色。新聞媒體愈來愈多,新聞記者卻已經沒有熱情,只急著討好讀者與觀眾。
從「無冕王」變「推銷員」
過去記者還自許是「無冕王」,現在成了「推銷員」,要擔負行銷版面與時段的責任。既然記者的專業性是放在追求利潤之後,一群缺乏專業信守的人在一起工作,自然無法產生驕傲與認同。長此以往,在廣告商、政府官員乃至閱聽大眾的眼中,新聞記者的重要性與被尊重程度,正在逐漸降低中。
記者力量式微後,大眾聲音正在崛起。在以批判為主流的論述中,舉凡「政治批判」、「社會批判」、「文化批判」,都不若「媒體批判」來得如此風行。走到街上隨便問路人甲,多半可以說得出一套改造媒體的肺腑之言來。
這個現象前所未見,人類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時候,這麼多人可以同時使用好幾種不同媒體,媒體在人的生活中如此舉足輕重。 再加上,科技的進步更讓大眾得以參與媒體,從九一一、倫敦地鐵等恐怖攻擊事件,到今年的海棠颱風過境台灣,太多突如其來的災難意外發生時,就算媒體記者無法立即趕到現場,一般民眾已經可以利用簡易攝影機、甚至手機傳輸聲音與畫面給電視台。
如果再把網路上此刻正發展得如火如荼的各式新聞網站、個人新聞台、部落格算進來,媒體已多到不行。
媒體愈來愈多,記者愈來愈少,假如報導只是追求速度與快感,確實不需要那麼多記者。因此,記者若不能有勇氣追究敏感真相,若不能創造自信超越黃色八卦,若不能警覺正在快速流失的新聞專業……
那麼,有媒體就好,要記者做什麼?
Friday, August 19, 2005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